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英兰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09-4-8 10:22:34
王庭大谈论文剽窃:不要用院士“装点门面”
 
“作为科技国家队的科学院应该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走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绝不能出‘中国版的黄禹锡’”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卷入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论文剽窃事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3月6日就此事件向媒体通报有关情况时称,经调查,论文剽窃一事情况属实,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擅自署上去的,他对这一剽窃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查不严的责任。
 
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下称中科院)纪检组组长、中科院党组成员王庭大研究员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这起事件虽属个别现象,但对我国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声誉造成了很坏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应以此为戒,警钟长鸣”。
 
他同时表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技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在党风廉政建设、科研道德建设方面,总体上是好的。”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资料显示,从世界范围来看,被广泛认同的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包括申请、计划、实施、评价研究或报告研究成果等阶段;二是发生了伪造、篡改或剽窃的行为;三是行为人主观故意。在此基础上,各国、各研究机构和团体、大学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机构性质、学科领域等进行了适当扩展,总体上是更加细化、更加具体,便于把握和判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部门和团体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科技部2006年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并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描述,除国际公认的篡改、伪造、剽窃行为外,增加了两项具体描述,突出强调人的隐私权保护和实验动物保护。
 
中国科协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是: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并列出了七方面比较具体的描述,除公认的篡改、伪造、剽窃行为外,还将以下六种行为列入科学不端行为:一稿多投;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评审、评估、评奖时,由于利益冲突,违背客观、准确、公正原则,或收取被评审对象的馈赠;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中国科学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是: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并提出具体认定标准,除公认的篡改、伪造、剽窃行为外,还将以下3条列入认定标准:即故意干扰和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损坏、强占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数据、软件或其他与科研有关的物品;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对于在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非有意的错误和不足,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与科研活动无关的错误等行为,不能认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分析科研不端行为屡屡发生的原因,王庭大认为:“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原因,我们在政策制定、制度管理、评价体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对学者、科研工作者的教育监督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方面有待加强。更主要的是,科研人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格自律。”
 
不赞成院士过多地兼职
 
王庭大强调说,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科学工作者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科研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道德要求非常高的职业。科研人员要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王庭大借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科院不久前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科研人员提出五点要求,他说,“科研人员应具有求实精神,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坚定不移地坚持真理;科研人员应具有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坚持创新思维;科研人员应具有协作精神,要谦虚宽容、团结协作,共同开创事业;科研人员应具有牺牲精神,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敢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科研人员应具有自律精神,要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绝不能剽窃、篡改、弄虚作假等。”
 
在王庭大看来,为了名、利的自私心理,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分析说,一方面,从管理层面上看,我们现行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亟须改进。比如有的博士生,为了能够毕业,到处托关系发表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他强调,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营造一个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广大的科研人员能够轻装上阵。从研究人员自身讲,从事科学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不能急功近利,要甘于寂寞,少一些名利思想,多一些奉献精神。
 
对社会上一直以来关于院士的种种议论,王庭大认为社会和院士本人都应有一颗平常心。
 
“实事求是地讲,院士的研究也是有领域的,院士只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并不是对所有的领域都了解。”王庭大强调,社会各界对院士也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应炒作院士甚至用院士来“装点门面”。他不赞成院士过多地兼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干”。
 
王庭大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作为科技国家队的科学院应该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走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绝不能出‘中国版的黄禹锡’。”
 
“中科院党组历来重视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恪守科学伦理和道德准则,注重在全院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曾最早出台了若干加强院士科研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相关规章制度,近几年来,发布出台了《科学理念的宣言》《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组织编写了《科研活动道德规范读本(试用本)》,积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大力倡导‘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王庭大介绍道。
 
“近两年,中科院通过加强对8个反腐倡廉重点领域的监督和预防,做到关口前移,对于防止问题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这8个重点领域包括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及工程管理、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企业转制并购与上市、大中型科研仪器和设备采购、新建研究机构的监督管理、院所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和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等。
 
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但我在两会前做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王庭大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作为全国政协科协界别的政协委员,王庭大更为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等问题。今年两会召开前,王庭大在北京选取了2所中学和2所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180名中小学生“未来做何职业”进行了解。
 
“此前在网上看到有个高三学生职业理想调查(报考文科生4207人,报考理科生3630人),热门职业依次是公务员、律师、医生、记者等,前几位唯独没有科学家。我有些怀疑,所以决定自己亲自做。但结果是,在我问卷设计的9个职业中,科学家选项也没有进入前5名。”王庭大对此十分忧虑。
 
王庭大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科技、关注科技人才培养。他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在对中小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倡导和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加大科普教育的工作力度,激发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应设立国家科学公园,在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宣传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技界优秀人物的报道,像当年宣传陈景润那样宣传科学家的事迹。
 
据介绍,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节目总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中国电视台只占约6%。“中国电视台应该加大科技宣传的比重,央视每天的新闻联播也应有这方面的内容。”王庭大说,“要适当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让科学家成为社会上最受敬仰的人,让从事复杂研究工作的人,有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科学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经费上。”
 
王庭大认为,科研人员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要“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带头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科学家”,为青少年作表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多更大的创新贡献。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