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希 李澄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11 0:9:27
于学军:利益导向机制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改善民生一直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子孙后代,涉及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人口问题高级资讯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改善民生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会者围绕改善民生的理念,就如何在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为了人口而重视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是多年来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并提出了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利益导向机制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利益上的救济、扶助、补贴、反哺、激励、惩罚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基本权益,约束非政策生育的行为,引导公民树立按政策生育的观念,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利益导向机制既是群众实行计划生育重要的保障和指导手段,也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认为:“过去,人们重视人口问题的初衷,是因为人口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为了经济发展而重视人口问题。事实上,人口影响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也影响人口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演化,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只是为了经济发展重视人口发展,而应该为了人口发展而重视经济发展,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人口发展的悖论。”
 
加快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完善现有的各种奖励、扶助、救助制度和政策,研究和探索建立新的基本制度,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与各种惠民政策的衔接,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经过‘升级换代’的过程,因为不同时期要解决的人口问题是不同的。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这样。我们不能老是以惯性思维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一直在做的就一定总是对的。我们总说,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只有与时俱进地将政策‘升级换代’,才能使‘特殊政策’恢复成‘常态政策’。”于学军说。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人口的调控手段以直接的行政干预为主,曾作出许多禁止性的规定,使得个人和家庭利益受到损失。但是,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互关系中,如果老是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这种关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所以,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必须使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共同发展,只倚重一边,结果必然是双边利益都受到损害。
 
于学军认为,不能让家庭和个人继续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对过去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政府应该负责任,要破解“依法行政的要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两难”选择,就要靠利益导向,靠政府花大价钱。
 
“这是国策的保障问题,也是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全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需要。”
 
“德国为了鼓励生育,每年拿出大约GDP的2%用于家庭生育支持计划;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到‘十五’末期,即2005年,各级财政投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才达到人均10元,即130亿元左右。2005年,我国GDP大约为18万亿元,计划生育投入仅占GDP的0.7‰。面对这个数据,我们应该感到汗颜。”
 
据估计,目前各级财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投入人均不足20元,总投入为200多亿元,只占GDP的1‰左右(2007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24.7万亿元)。引人注目的是,2007年,中央财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只有30亿元左右,其中,只有一半是用于计划生育家庭和个人的(奖励、扶助、避孕节育经费),另一半是工作经费(基础设施、事业费、部门预算)。也就是说,中央财政在整个计划生育投入中占10%左右。显然,“中央财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上,还可以、也应该更有作为”。
 
各地区应建立适应政策
 
优先在计划生育家庭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是当前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多生孩子和生育一个男孩依然是许多农民的现实考虑,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如果不从制度上根本解除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就难以实现。
 
据估算,目前全国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约有1.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1/5左右。率先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是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之一。“要立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进程,从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入手,把政府奖励、集体补助和群众缴费相统一,‘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相衔接、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
 
同时,于学军也表示,希望能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只有让奖励扶助的标准随物价和经济水平提高而及时调整,才能减少经济指标的变动对奖励扶助的影响,才能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否则,奖励扶助制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引入企业善款、发展公益事业是新时期市场化、社会化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可靠的发展路径。”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对我国发达地区人口计生政策应该怎样发展作出了总结。
 
政府的推动是市场化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第一推动力,而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和利益导向母体则扮演了资金供给者的核心角色。通过政企联手、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位整合了政治资源和市场资源,通过计划生育协会这个社团组织具体操作落实,发动企业和群众,关爱计划生育先进群体和弱势人口。
 
穆光宗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时代,慈善与公益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企业的理念与生态。企业计生公益金的发展动力从始到终都是市场化人口计生公益金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发达的民营经济、企业的慈善文化,加上政府的引导和培育,这三个条件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关键所在。”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