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28 2:21:14
中科院首届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没有协议的国际合作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Lothar Reh颁发中科院首届国际科技合作奖。本报记者 祝魏玮/摄
 
一篇论文拉开全方位合作
 
“1983年,我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流态化会议时,第一次见到了Lothar Reh,他给我说,‘受你的论文启发,我才进行了循环流化床的研究’。此后,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中国的国际交流逐渐多了起来,我们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见面。”中科院过程工程所郭慕孙院士回忆说。
 
“Reh读博士期间看到了郭先生1948年发表在美国《化学工程进展》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固体颗粒流态化’的毕业论文,就产生了见郭先生的念头。1975年,Reh来北京参加Techno-Germa工业博览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同志接见,但却没有联系到郭先生。”过程工程所研究员曹竹友在回忆与Lothar Reh的一次谈话时说。
 
“他是位‘中国通’,虽然我们的合作没有协议,但是心仪已久,合作也是全方位的。”1984年,Reh到当时的中科院化冶所(今过程工程所)发表演讲,曹竹友任翻译。“他一直喜欢看National Geography(《国家地理》),我们一起去雍和宫,他给我这个老北京讲解雍和宫的历史以及兵马俑、京剧等,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后来一直给我订阅《国家地理》,与中国科技界的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
 
1984年,Reh开始与中科院化冶所和清华大学合作,20世纪90年代,参加国际纯粹与化学联合会(IUPAC)与中国化学会的合作,被聘为清华大学煤燃烧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他离开德国鲁奇公司(LURGI)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后促成中科院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长期合作。
 
“1988年,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关于多尺度方法的论文在第二届国际循环流化床会议上发表,得到Reh的高度关注,并为这一工作的继续进行提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计算和实验条件,推动了这一工作的发展。1988~1990年,双方一起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此后,中国科技界的多位学者去Reh的实验室进修,他也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讲学和合作。”郭慕孙回忆说。
 
2008年2月21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常务副所长张锁江收到了Reh的一封邮件,推荐他参加2008年9月1日在德国举行的Green Solvents i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绿色溶剂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
 
“像这样的交流,Reh每年都和过程工程所的工作人员有过多次,推荐中方研究人员走向国际。”通过举办2005年“3R”(循环经济)国际会议认识Reh的张锁江说:“他不仅为中国培养科技人才,还通过演讲、学术交流将国外的先进科技理念带到中国,他与中国的合作始终是以循环流化床技术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的冶金方面的合作,到90年代的煤化工合作,再到进入21世纪的循环经济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持续不断的、与时俱进的。”
 
2005年,第七届“3R”会议在北京举行,Reh作了《过程工业循环挑战》的报告。2007年,在“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他作了《提高能源及材料效率——过程工业的挑战》的报告。
 
10年“心血”赠送中国
 
2000年,在Reh的努力下,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达成在过程工程领域的战略合作,并将他在该院建成的一整套价值上千万元的工业规模的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及数据库以政府赠予的方式无偿赠给了过程工程所。
 
“这套装置耗费了Reh十几年的心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所在的大学是一所古老的大学,空间不大,没有建大型试验装置的地方,Reh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地方建起了这套装置。”郭慕孙回忆说。
 
2000年,曹竹友等研究人员去瑞士将这套装置接回过程工程所,他说:“当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过程工程所的研究人员担心我们是否能将这个高12米,包括100多套探测器、上千根连接线的‘大家伙’重新组装起来。在Reh的帮助下,这个设备很快正常运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来北京参加验收会时,很吃惊。不仅顺利运行,而且在硬件、软件方面都作了改进和完善。他们说,他们对与中科院合作感到自豪。Reh则看到他的研究能在中国继续发展,很高兴。”
 
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王维正在使用这套设备,他说:“这种装置建起来不容易,大多数实验室得到的试验数据和工业需要的数据差别很大,而这套装置获取的数据是和工业装置最接近的。因为,一方面它接近了工业化规模,另一方面它测量非常全面,达到了实验室的精细化程度,对石油炼制等工业化过程中的催化炼制中数据的采集很有帮助。目前,我们对这套设备又进行了改进,配加了一些自主创新的仪器。现在,这套实验装置运行了大约8000小时,建立了包括近2万个时间序列实验数据的循环流化床实验数据库。”
 
曹竹友说:“Reh在退休前还有些想做的工作没有完成:他希望有了工业规模的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建立的数据库,也能建立成熟的数学模型方法,并用实验装置进行验证。现在,过程工程所经过自主创新,建成的计算模拟系统,能够进行大规模过程工程试验的模拟,而这一工业规模的装置可以提供模型的验证,再用模型设计更大型的工业装置,这是一条更加高效的工业化方法。结合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实验方面的优势和中科院过程工程所计算方面的优势,Reh教授推动了这项合作,体现了国际合作在集成资源、创造优势方面的巨大作用。”
 
王维说:“我们最近用计算机构建了一个适合这套工业化装置的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构建1∶1的三维模型,算出来的实验数据和装置的实验数据很吻合。这一进展将为过程工程技术放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构起一座科学界和企业界的桥梁
 
因为在循环流化床技术方面的贡献,Reh获得了第五届、第六届国际循环流化床会议杰出成就奖。郭慕孙先生还清楚记得,1999年他向第六届大会宣读Reh获奖褒词的情形,“大会觉得他在循环流化床技术上的成就最大,还是将这一奖项又一次颁给了他”。
 
郭慕孙先生给Reh的评价是“工业应用的开拓者”、“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媒介”。他说:“Reh本身就是企业研发人员出身,他建造的工业规模的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是基于对工业界的了解,而不是通用的装置,只有了解工业界的科学家才能设计。而我们国家从试验到应用长期有条鸿沟,因为缺少的就是这种了解工业应用的科学家。推动科学实验走向工业应用是我们科学家的责任。现在,过程工程所有了Reh的这套装置,使我们有了抹平这条鸿沟的可能。”
 
2002年,Reh促成了中瑞双方在北京组织的循环流化床设备和数据库国际研讨会,他向国际企业界介绍了中科院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和发展前景,并介绍他原来合作过的ALSTOM Power Boilers Ltd.(阿尔斯通锅炉有限公司)等公司与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合作。
 
张锁江介绍说:“Reh提供的设备以及他的努力,推进了中国过程科学界与企业界的更广泛交流。目前,过程工程所的模拟计算能力已经为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过程开发提供了支撑,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费用,降低了风险,形成了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促进了过程工程研发模式的新跨越。由于同时具备了强大的实验和计算能力,展示了更加诱人的发展前景,Reh教授功不可没。”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