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罗纪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26 7:1:21
少年班:探索中前进,争议中完善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公布对少年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3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1220人;毕业1027人中,935人考取研究生,比例为91%。总体来看,少年班毕业生深造率高,就业面广,获国际大奖者多,回国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据《人民日报》)
 
从1978年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至今,30年过去了,其间,少年班一直伴随着毁誉褒贬,可谓众说纷纭。质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少年班违背人才成长规律,是拔苗助长;二是少年班迄今没有出现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成效甚微。
 
这的确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次发布的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少年班办学30年成效显著。同时也使人们有机会对少年班的发展和成效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少年班坚持不懈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少年班的创立和“文革”后中国面临的深刻的人才危机有很大关系。当时,百废待兴,人才稀缺,不仅需要全面恢复正常的教育制度,更要突破常规又好又快地培养人才。这个突破口就是怎样对早慧少年进行超越常规的培养。由此,少年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少年班的诞生及其所引发的广泛社会影响,在当时人才培养断层十多年的情况下,对正常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恢复和发展,乃至对全国青少年立志向学,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少年班可谓当年中国正在到来的“科学的春天”的第一枝报春花。它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向世人透露了“文革”浩劫后的中国将致力于科学创造的全新信息。这正是少年班创办的时代意义。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少年班是对常规高等教育制度的良好补充和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被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时,不过20岁,且只有大二学历,实际上经历的正是超越常规的教育过程,只不过李先生没有通过一种类似于少年班的教育模式而已。但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智力早慧的青少年群体,正常的按部就班的教育制度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智力成熟,既能起到奠基作用,也会产生禁锢和制约,从而使其不能尽早崭露头角,而是“泯然众人”。少年班有针对性的早慧教育,正是对常规教育制度的突破和补充,也因此,它是真正早慧少年的幸运之所。古人讲“因材施教”,少年班培养模式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有益实践,恰恰是顺应了特殊人才的成长规律。
 
既然是探索,是走前无古人的一条路,就必然要经历从摸索到不完善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少年班办学中常常受到的质疑,就属于不够完善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智力发展之外的心理问题、少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等等。这都是存在的,或者说在某些阶段是存在的。但这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责,是可以通过对培养模式的完善来加以化解的。值得高兴的是,面对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批评,科大少年班没有讳疾忌医,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快关注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摸索出一整套完善早慧少年身心素养的方式方法来,而且卓有成效。比如,和普通大学生混合编班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我想,这正是少年班对早慧教育模式本身的探索和贡献。
 
当然,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种仍然处于完善之中的教育方式,少年班教育只是常规教育制度的一个补充,它既不能成为教育模式的主流,也无所谓什么“最好的教育”,更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来代替常规教育。而且,少年班办学30年了,至今仍然时时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有的议论充斥着排斥心态。这一方面表明人们对少年班教育方式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理性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表明少年班教育本身还依然处在探索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臻于完善。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