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28 2:16:28
《水气火土——元素发现史话》书评:永不谢幕的四元素
译者:有益于理性主义成长
 
古希腊人凭灵感探索物质构成的基本理论,把水、气、火、土当成世界万物之源;而今,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期间元素周期表诞生,新元素不断地被发现、被命名,甚至还有些元素在专门实验室里被人工创制出来。应该说,人类破解了元素的奥秘,然而古希腊那个原始的元素含义——水、气、火、土四元素的质朴学说,却仍根深蒂固地萦绕在人类的精神思想中。
 
向科学的征途致敬
 
世间万物是由为数不多的简单物质构成,这种思想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爱奥尼亚地区。在科普作家丽贝卡·鲁普笔下,我们能看到从爱奥尼亚哲学家泰勒斯的水元素的构想,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提出,再到2004年初名列第115号的新元素诞生的艰难历程。两千多年永不止息地思索的征途中,留下了这样一串闪光的名字——第一个思索物质本质构成的泰勒斯、提出四分模式的恩培多克勒、构建原子理论的徳谟克利特,以及我们熟悉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
 
两千多年来,人类对元素的理解已经大大发展。原来设想的4种基本元素,一个接一个被证实其实是某种其他物质:水,原来是化合物;气,原来是混合物;土,原来是聚合体;火,原来是化学反应现象和过程。然而面对流水般的更替过程,最早的四元素学说仍然没有谢幕。四元素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丽贝卡·鲁普认为,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时间和传统的缘故,“毕竟这4个元素,已经支配人类思维长达两千多年了。这一学说成为人类文化、思维、习俗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材料,甚至成为人类自身的象征符号”。
 
或许并不止于此。因为,古希腊四元素理论是后来的自然哲学,乃至整个西方科学思想的根基。这个思想学说的产生,是希腊人可贵的好奇心的直接产物,他们曾经永不止息地思索这个世界运作的奥秘。
 
人类在探索世界本原的过程中,发现了元素,找到了元素,而且还把其中一些元素予以拆分或者予以组合,获得了属于人类自己创生的元素。可以说,人类的文明社会就是建立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之上的,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也无不源自种种元素。科学源自古希腊人的思考。
 
如今,透过元素周期表的逻辑顺序,人类仍可见到不断修改的痕迹而联想起遥远的过去。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来反观、铭记古希腊古朴而直观的四元素论,或许也正是以这种特殊的记忆向两千多年的科学征途致敬、向人类永不止息的好奇心致敬。
 
还原的自然科学史话
 
古希腊的四元素奠基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样也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传统。四大元素与人类的生活、语言、艺术、文学织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书中,丽贝卡·鲁普再现了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本书译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俊岭说:“作者以古希腊四大元素为开端,实际上叙述了自然界的演变,也涉及人类文明进化历史,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化学、物理、人物、故事等,这恰是本书的特色和可贵之处。”
 
该书第一章概述了元素发现的早期历史。后几章则对水、气、火、土分而述之,而且同一论题下的介绍和阐述,思路开阔、毫不拘泥。比如说讲到火,作者不但叙述了森林野火、雷电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还叙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些与火密切相关的现象,如祭火、营火、火刑与焚书;更有神话故事、美国本土传说、历史事件的穿插,夹叙夹议,充满探索的智慧。
 
我们或许在课本中学到过避雷针的发明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也知道是诺贝尔将硝酸甘油制成了炸药,日常生活中火柴更是必备品。但此书还告诉我们,避雷针曾被宗教卫道士认为是罪孽发明,因而它的推广和普及曾遭遇过极大阻挠。诺贝尔曾经坚决拒绝将硝酸甘油用于医药,但硝酸甘油却是治疗心前区疼痛的良药。书中还告诉我们,安全火柴诞生前有多少人在使用火柴时付出了生命。而作者丽贝卡·鲁普却能将这些故事都娓娓道来。于是,科学发现被还原到生活中,其面目也显得那般可亲。徜徉于《水气火土——元素发现史话》一书中,不仅能感受到四元素的独特魅力,也能再次历经人类文明历史的演变。
 

    有益于理性主义成长

采访者:记者 李芸
 
受访者:《水气火土要要元素发现史话》译者 宋俊岭 

    记者:古希腊人把水、气、火、土当成世间万物之源,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但是在中国的五行学说并没有发展成为精微细密研究,去突破微观世界,更没有诞生元素周期表,你认为原因何在?   

    宋俊岭:这问题比较深,简单说两句。中国的历史悠久,成就显赫。但是,若反思自身文明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多注重主观体验、情感、思绪的记录表达,疏忽了客观世界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探索。我们十分注重改朝换代的历史积累、文牍编撰,而疏于宇宙观察和科学猜想,重经验手段而轻实验手段。中国古代文化的定性观察尚可,定量分析则明显欠缺。所以各种“大写意”很多,而“工笔记录”稀少。尤其,中国社会文化过于关注规范人际关系,尤其注重人伦阶序、长幼尊卑,长于道德批判;重文学艺术而轻科学哲学,束缚思维和言论的自由表达,很少提问、质疑、挑战权威定论。这大约才是五行说未能发育成微观科学、突破微观结构、进入基本粒子世界的根源之一。 

记者:这本书是一本自然科学史话,你在译者序中对此书评价很高,认为“对于在动荡多事之当今,思索世界和世界性冲突,思考世界的本源和固有秩序,此书有助于开阔视野”。而且还提到这本书“有益于更新意识形态”,为何这么说?
 
宋俊岭:是,我在译者序里说了,本书有益于更新观念,有益于主流文化的改造、求新。一句话,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育,有益于中国理性主义的成长。
 
记者:中国理性主义的成长?能进一步阐释吗?
 
宋俊岭:可以这么说,经过屡次大挫折、大困惑之后,中国如今决心奔现代化。首先提出了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但事实上,现代化社会不是单靠发展经济就能万事大吉的。后来加上了市场经济,又提出了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何来呢?就需启蒙全社会,培植理性主义。这就需要培养大批理性主义作家。但是回头一看,自己的历史没有准备这些条件。我们很欠缺这方面的物质世界的观察和记录,更缺少这样的眼光、习惯和文化氛围。
 
史可为鉴: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为西方现代社会文明奠定基础。复兴,就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价值,为现代文明的发育过程揭开序幕。所以,文艺复兴不仅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社会结构,连现代生产技术、学校教育(大学)和城市规划的主要模式,都是这个时期奠定的。恩格斯曾描述文艺复兴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当今中国同样需要巨人。就我们现在这个历史时期桥接新旧两重社会类型的这个任务而言,我国当今的过渡阶段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极其类似的含义。在我们这里,发展之迅捷、变化之剧烈、危机之深重,无疑都需要自己的巨人。几乎每一个领域都需要能够拨云见日的巨匠。但是中国和欧洲的内外环境却大相径庭,因为,文艺复兴提供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空间。我们这里虽需巨人,而能否产生巨人,则是另一个问题。所幸,大手笔的苗头已开始显现。中国需要培养大批自己的理性主义作家,文化出版界就需要大力推介理性主义作品。而《水气火土——元素发现史话》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力作。文化启蒙、理性主义,这方面需求量很大,仅仅是开端,甚或还尚未形成一个认真的开端。所以,希望这方面蔚然成风,参与者多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