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郑入瑞 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24 3:37:7
科学时报:风能热引发连锁反应 自主仍是关键词
 
9月12日一大早刚上班,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田德教授就接待了两位从河北保定赶来的客人。
 
他们是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是否在本校开设相关专业的事,特地赶来向田德取经。日渐火爆的风能市场,让这个学校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市场对人才的紧迫需求。
 
此前,他们还去了保定的相关企业调研,而保定是我国风电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
 
“我们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开设这个专业的大专技术院校。”其中一位姓于的老师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这位老师坦陈,他们对风能市场的发展势头也缺乏长远判断,几年后是否会出现因效益下滑导致的风能技术人才过剩,从而影响学生就业,他们的确难以给出一个清晰结论。
 
“我们还处于下决心阶段。”据这位老师介绍,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把风能技术专业挂靠到机控专业,然后再根据实际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整;如果需要,他们就会单独把它分出去“另立门户”。
 
“我们正在不断调研,以获取更多信息。”他说。
 
风能市场的热度已足够促使他们打算直接开设这样一个专业。
 
大家都来做才能优胜劣汰
 
“风电前景广阔、政府大力扶持,但分食这块蛋糕的国内风电设备厂商却缺少核心技术。”田德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据田德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研发1.5MW的低风速风能机,一年左右就能拿出样机。“这可是国外也没有的技术。咱们和国外都是在同步进行,谁能早日成功,谁就会抢占先机。”田德说。
 
田德表示,除了他的项目组,国内很多项目组都在上马相关项目。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新的机会点,希望自己能成为风能这个光环上第一颗璀璨的明星。
 
北京约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进口润滑油贸易的民营企业,看准新能源市场的未来前景,目前正在开发核电阀门、风机叶片等相关零部件。该公司副总经理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风电企业更多关注的是风机什么时候下线,这样好多签订单,而对于技术的持续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兆瓦级风机的零部件厂商也不甚重视技术研发,而是更多依赖进口,连带提高了整个风电的生产成本。
 
“风能产业是一条产业链,对国家工业化的水平要求很高。虽然现在其造价要远远高于火电和水电,但我们看好的是良好的产业前景,随着风机国产化率的提高,造价应该会下来。”该副总经理看好未来的市场。
 
企业的利好判断显然带有普遍性,但田德表示,由于很多项目冲动上马,盈利的企业屈指可数。他提醒,大家都来做、都来关注是很好,但还是要量力而行,做之前先做好可行性论证。
 
不过,“大家都来做才能优胜劣汰。现在,风电公司其实就是春秋争霸,做得好的、有能力的留下,没能力的出局,这很正常”。在田德看来,正是因为这样的竞争,我国的风电技术才可能大步向前迈进。“只有市场才是最好的法官。”他说。
 
竞争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是,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对国外技术依赖严重,尤其是一些核心设备只能靠进口,实现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已成当务之急。而新的趋势是,伴随对未来风电市场的利好判断,近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风电业务获得大量兆瓦级订单。兆瓦级装机容量已然成为市场主流。
 
但据了解,目前国内小于2MW的兆瓦级风机真实的国产化率不足50%,2MW及以上兆瓦级风机国产化率不足20%。“目前,国内企业必须把握世界风电设备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田德表示。
 
据田德介绍,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风电机组,到1997年才在国家乘风计划的支持下从科研走向市场。但由于缺乏基础研究积累和人才等原因,我国风电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总体上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阶段。他认为,只有产学研结合,走技术第一的道路,以自主创新为竞争主线,我国才能在风能技术上有较大的飞跃。
 
田德向记者透露,华北电力大学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尝试“华电负责技术,企业负责制造”的新模式。
 
据了解,针对财政部颁发的对于进口部件产品不但退还关税,连“进口环节增值税”也给予退税处理的有关“先征后补”政策,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曹仁贤等业内人士已经表达过不满,认为该政策“表面上是支持风电产业降低成本,实质上却演变为支持进口产品”。中国农机协会风力机械分会秘书长祁和生更认为该政策有可能间接补贴了外国品牌。
 
对此,田德的评价是“初衷是好的,但具体操作上还有待完善”。他认为国家应该把政策激励的目标放在产学研结合上,因为单凭企业的力量完全不现实,即使不断引进,技术跟不上也是无法很好吸收的。“一般而言,国外只有二流公司会出售技术,一流的公司,比如丹麦的VESTAS 等,你想买,人家也不会卖给你。”田德说。
 
技术独立,就可以独占市场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田德接到了合作方打来的电话。电话中,田德对风机技术自主化信心满满。
 
据田德介绍,目前国内风能投资公司有50多家。它们都通过银行贷款以及融资手段筹集资金,而针对风能的评估一般都是自己进行的。尽管目前盈利的项目不多,但受长远利益激励,暂时的亏损仍未阻挡它们的投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的态度。在田德看来,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风能开发十分积极,例如,某市政府就给丹麦VESTAS公司划出500亩地用于风能开发,吸引其到当地落户。而众所周知,这样的项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类似风电设备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等敏感问题,其实还是存在疑惑的。
 
局面似乎也无须过于悲观。据田德介绍,国外技术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理想。它们的产品价格高,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也相当高,时间长了,将是一笔高昂的支出,这是我们无法支付的。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国产化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国内主要本土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有12家,所生产的风机产量已占市场总额的50%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但田德认为,虽然很多企业已经生产出样机,甚至有的已经能够小批量生产,但应该看到,风电机组制造有很高的进入门槛,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或者不能很快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最终也将被市场淘汰。
 
据记者调查,近些年国内涉足风电的企业太多,而且都是靠购买外国技术生产的,很短时间就开始大规模生产,并签下巨额订单,风机质量很难保证。田德透露,现在有些国产兆瓦级风机已经出现问题,达不到标准,返修率很高,如果这些风机投入生产,将带来很大隐患;而对生产企业来说,未来的维护成本也会吃不消。
 
同样,北京约克的副总经理也认为:“国内机械制造的水平必须提高。风机上用到的大型铸造件国内还只有很少的厂家能生产,如果原材料、毛坯都不行的话,只会导致让国内风电行业处于无‘心’化的尴尬境地。”
 
基础人才培养必须跟上
 
记者从田德提供的一份资料中看到,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专业的教学计划已经相当完整,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实践,主要围绕“设计—研究—试验”进行,所有环节安排得细致紧密。
 
据田德介绍,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专业至今还没有应届毕业生,只有几个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在最后一年转到风电专业的,今年刚刚毕业,都去了很好的公司,如新疆金风等。
 
田德说,目前,人们对风电专业的认识还很浅,认识多在表面。从今年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专业的招生情况看,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在80%左右,显然,学生和家长们都对这个专业的未来抱以希望。
 
而据田德介绍,现在开设风能相关专业的大学越来越多;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学校加入这个队伍,将使人才培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呈现的是一种良性供应。不过他也提醒,在未来风能技术的国际竞争中,学子们究竟能扮演什么角色还有待关注。
 
《科学时报》 (2008-9-24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