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戴吾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8 21:54:33
清华大学戴吾三教授:司南≠指南针
 
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举行,和奥运会开幕式一样精彩,广受海内外肯定。笔者比较关注两个开幕式上传统文化元素的传达,而自奥运会开幕式出现有关司南和指南针的元素以来,有人就对两者有所混淆,一个月过去了,在这里提出此问题,以供商榷。
 
《海上丝路》群舞:表演近结束,众人簇拥一扮相俊朗的男子(应喻指郑和),只见他双手高举“司南”,镜头缓缓推进,亿万观众看得十分清楚。解说充满激情,“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注意:这正是问题所在——展示的是司南,说的却是指南针,而两者不是一码事。
 
司南与指南针都属古代指向工具,一个勺形,一个针形,判然有别。论发明的年代,两者相差至少1000年。
 
追溯指南针的发明,就要说到古人对磁石的认识。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古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磁石。据古籍《管子》记载,古人当时利用磁石寻找铁矿或与铁矿共生的矿物。
 
古代对磁石有多种应用。如战国时代至汉初,若有人走失,方士就用走失者留下的衣物包块磁石,悬挂于水井口,试图对走失者产生一种神奇作用,使他能辨清方向而找到回家之路。
 
在早期利用悬挂磁石指南定向的基础上,东汉时出现司南,具体描述见东汉学者王充的著作《论衡》。书中明确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文中“杓”即勺子,“地”是中央光滑的地盘,“柢”是勺的长柄。20世纪50年代,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先生根据《论衡》的描述,并参考有关出土文物,复原出古代司南。勺子用天然磁石琢制,大小形状就像家用的汤匙,只是底部呈球形。地盘用青铜做成,内圆外方,周围有天干、地支和四卦标出的方位。子为正北方,午为正南方。商周时代玉器制作技术水平很高,所用玉石的莫氏硬度在5~7度,磁石的莫氏硬度为5.5~6.5度,故汉代用磁石琢成勺子形状是完全做得到的。使用司南时,将勺子放在地盘中央,拨一下,它就会转动,直到与地磁场的南北极相一致停止,勺柄正指向南。司南之所以做成勺状,是术士取北斗之象。
 
用磁石制作司南有明显缺陷,一是制作中敲敲打打易使磁性减弱,二是勺子与地盘接触,转动摩擦阻力较大,指南效果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司南后来就被更有效的指南鱼、指南针取代。
 
指南针是利用摩擦传磁的方法制成的。关于指南针使用的明确记载,见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对于指南针的形制,沈括总结了4种不同的装置。
 
在没有指南针以前,海上航行只能靠观察日月星辰来定位,一旦遇到阴晦天气,船家便束手无策。而指南针用于航海后,不论天气阴晴,航向都可辨认。史籍中最早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是在北宋。
 
明代时,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样大规模的远海航行是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航海技术的综合运用,郑和的随行人员巩珍所写的《西洋番国记》中,特别提到指南针的作用:“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指南针的西传和应用后来引起欧洲航海技术的改革,为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基础。指南针之于人类文明,功莫大焉。再说司南,由于明显的缺陷,它没有传世,更谈不上在航海中应用。由此有言:在奥运开幕式《海上丝路》表演中展示“司南”,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
 
瑕不掩瑜,这当然无法掩盖奥运会的精彩。但它也提醒我们: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作者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8-9-8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