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古雴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26 4:10:7
《二维国内外》书评:数理世界的导游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
 
说起这本科普书的手法,与其说新颖别致,倒不如说老套得很——典型的“XX漫游科学王国”的套路:典型模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知识老爷爷”领着好奇心旺盛的“小屁孩”到处游览讲解。这种套路特别适合编排出“成人不宜”的连环画或动画片,在少儿科普中早已屡见不鲜。
 
但《二维国内外》的独特在于:它不是一部少儿科普,而毫无疑问地属于“高端科普”——高维几何学、分形、射影平面、拓扑学、群论,薛定谔的猫、双生子佯谬、时间旅行、黑洞、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弦理论……这么多数学和物理学中最高深和前沿的领域都在《二维国内外》中被“游历”过了。
 
自《时间简史》以来,类似的“高端科普”作品早已层出不穷,虽不时有优秀佳作面市,也难免让人“审美疲劳”,更不用说更多滥竽充数的跟风之作了。
 
但《二维国内外》仍能独树一帜。
 
《二维国内外》的主角是《神奇的二维国》中主角A·方方先生的玄孙女维琪(外形为一根线段)。《神奇的二维国》是英国牧师艾勃特在1884年撰写的一部奇书。那本书的本意或许主要是借科幻故事而针砭时弊,但由于其关于非三维世界的引人入胜的想象,使其成为科普史的不朽经典。百余年不仅再版不断,更是引来无数效仿和续写者,《二维国内外》也是其中的一部。
 
尽管如此,《二维国内外》倒并没有在“二维国内”花费多少笔墨,二维国只是游程的起点,在大部分篇幅中维琪跟着路路蹦(扮演无所不知的向导的角色,外形是长着两只角的“?”形的玩具)在数字世界中四处游历。
 
在这种“游客—向导”的典型的少儿科普模式中,游客的身份或向导的形象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博学的向导无论是被称做“知识老人”、“万事通”还是“路路蹦”,扮演的角色都差不多。不过这位智者的形象无疑反映着作者的趣味和风格——显然,路路蹦的形象与传统“秃顶、戴眼镜、白胡子、白大褂的老爷爷”的科学家形象完全不同,这一顽皮和搞怪的形象也预示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
 
几乎称得上恶搞的设计在书中屡见不鲜,例如哞比乌斯牛、姜糖饼小子、健美打造师,还把霍金(Hawking)搞成了“老鹰王”(Hawk King),这可真难为了译者。不过译者无疑是颇费心思的,尽管许多双关语的趣味实在难以转译,但中译本还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这样的行文方式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不利于准确地传达知识。例如你若是从未听说过霍金,那么读完此书后将仍旧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中译者的注释倒是补充了不少背景信息,但在正文中罕有背景知识的铺垫。我本人早已通过其他渠道对本书所涉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阅读时才能“心领神会”,而如果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高端科普”,恐怕在许多地方都会感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了吧。
 
但难道说这本书定位于高端科普中的高端,亦即仅仅适合于那些至少已经读过不少高端科普书籍的人吗?并非如此。本书所采用的少儿科普式的套路也在告诉我们:甚至是孩子也可以读一读。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科普书究竟是试图普及什么?
 
顾名思义,科普当然是要普及科学。然而,科学所包含的却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和风格。如果说《二维国内外》仅仅旨在普及科学知识,那么它就是失败的,至少是低效的。然而如果着眼点在于后者,情况就大有不同。
 
回到之前提到的一个问题:在“游客—向导”模式中,游客的身份本来也无关紧要,况且在本书中花费在“二维国内”的笔墨并不多,甚至还略有多此一举的感觉,那么作者为什么偏要将游程的起点设置在“神奇的二维国”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呢?
 
“神奇的二维国”提供了一种类比的思维,引导我们通过一种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的世界。当我们以二维国居民的视角去想象三维世界时,我们体会到了这种想象的困难——我们发现二维国的居民或许很容易将自己被局限于其中的世界设想为绝对的,从而难以接受“世界的真实面貌或许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感官所能知觉到的样子”这一构想。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也同样受限于自己的感官,而想当然地理解着我们的世界呢?
 
当谈到“双曲几何学有什么用”时,路路蹦回答道:“嘿,告诉你一个理由,而且也许是最大的理由,就是让你认识到,事情未必是看来所会表现出的样子。”(180页)
 
这也正是科学的一大意义:让人类超越自己的感官,例如大地看起来平坦而静止,但其实却是个转动着的球体。科学并不是对感官的否定,而是扩展和超越,让人们不必离开地球就能够仿佛站在太空之中那样“看见”整个地球的运行方式。从基本粒子到宇宙的起点,科学让人类的认知超越了感官能力的束缚,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在《二维国内外》中,维琪得到了“太虚感传器”,使得她得以获得数学世界的直观感觉,人类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机器,不过人类能够借助“六神器”——“想象、数学、类比、归纳、外推和递归”来体验数字。这正是科学的核心,也是本书的真正主题。
 
知识的介绍并非本书的重点,作者意在启发读者在应接不暇的游览中思+考和体悟:几何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究竟是什么?读者即便读完后晕头转向、一无所知,也可能得到了更重要的收获——那就是“无知”本身:“事情未必是看来所会表现出的样子”,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未必是我们曾想当然的、习以为常的模样。这才是本书试图向读者传达的。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