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冰启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08-12-29 11:28:57
评论: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从何而来
 
已成为不少考生及其家长挑选就读大学重要依据的大学排行榜,原来也有“潜规则”。据《文汇报》12月28日报道,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上海一知名大学的知情者透露说,他们这几年多次接待了国内某知名高校排行榜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帮学校做咨询”,当然是有偿的,被校方拒绝。结果这所高校的排名就连跌两位,而且从此不见反弹。而另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因为在媒体上委婉批评国内某著名排行榜“不靠谱”,立刻被校领导找去谈话。据说,校领导受到了来自那个排名机构的巨大压力,“如不谨慎发言,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据了解,目前全球知名的大学排行榜有170个左右。我国专做这类排名的机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猛得令人咋舌,短短几年内便冒出20多家。“排行榜事业”发展为何如此喜人?恰恰在于以上“潜规则”。
 
国内的排行榜制作,大多为商业经营,其“赢利点”来自三方面。一是通过制作排行榜,获得各高校横向比较信息,由此可向学校提供咨询,做出发展建议;二是通过向考生提供报考指导,出版相关出版物,来获得报酬;三是借排行榜对考生选择高校以及学校声誉的影响,希望高校出资将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排高一些。这三项业务,前两项本无可厚非,毕竟学校发展需要咨询,学生报考也需要指点。但当这两项业务与第三项业务有瓜葛之后——第三项“业务”涉嫌吸引高校花钱买排名,会影响排名的公信力,因此排行榜制作者往往以第一项业务为名,就看当事学校是否“拎得清”——向学校提供的咨询就变了味,提供给学生的指导就变成了“误导”。
 
而非商业经营、标榜从事学术研究的排行榜,同样存在公信力问题。一方面,目前“学术研究”排行榜,大多由某些高校的内部机构制作,排其他大学的名次,而且自己所在学校也在被排之列,公正性很难不受质疑。事实上,多个由大学机构制作的排行榜,也全然不回避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偏爱,把自己的学校都排在其他排行榜无法达到的名次。另一方面,此类排行榜也少不了课题支持,虽说商业味道没有经营性排行榜浓,但如果课题由某高校设立,该高校在排行榜的名次也许就有所改变。
 
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之所以能广泛存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国内高校办学制度并未成熟,衡量大学发展的指标,尚未得到广泛共识(发达国家的大学排行榜也一直引发争议),所以,对排行榜制作者来说,选择何种指标,赋予这种指标怎样的权重,十分随意,有的甚至完全不顾办学规律,以校园面积、学生规模、仪器设备、经费数量等作为核心指标。也就是说,如果某高校对排行榜制作者“友好一些”,榜单制作者完全可以调整指标和权重,实现高校想要的名次。
 
其次,国内高校的信息不公开,数据缺乏真实性、客观性。以院士数为例,据媒体早些时候报道,一所高校有多少院士,高校内部人士也说不清,因为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地方政府、学校的统计口径完全不同,把各高校公布的院士数相加后得到的数据,会是两院公布的院士数的数倍,因为不少院士在高校里是“双栖”、“多栖”院士。排行榜制作者完全可能对某高校用一种数据,而对别的高校则用另外一种数据。
 
再次,国内高校办学缺乏市场竞争,学生无法在报考和接受培养过程中,充分选择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办学者看来,排行榜就是一个可以评价自身办学成绩,也可以影响考生报考的重要信息。因此,表面上不少学校领导不重视排行榜,但在各种场合,却频频引用那些把自己学校排名排得最前的排行榜。这让排行榜制作者看到了“商机”。
 
从根本上说,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是大学问题的继续,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按照办学规律办学,公开、透明化大学的办学信息,促进学校公平竞争,才能为大学排行榜的科学、合理制作提供基本前提。
 
一个大学排行榜能否生存,最终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就此而言,大学排行榜要长期生存,“潜规则”绝对不是阳光大道,大学排行榜制作者对此也应有清醒认识。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