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吴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4 4:17:38
李泽椿院士:确保粮食安全须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日前在京联合举办以“中国农业气象科研55年回顾与展望、全球气候变暖与农业减灾和农业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二次农业环境科学峰会。
 
55年来,我国科学家研究了若干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减灾途径,形成了利用气候区划与灾害风险评估成果、地形气候以及农业小气候资源的减灾对策与技术,有效降低了农业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指出,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及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效应,但负面影响更受关注。截至11月4日,今年全国因暴雨洪涝、雪灾、低温冰害、台风等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受灾人口33755.25万人,因灾死亡1462人,紧急转移安置996.6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71.28万公顷,绝收面积368.61万公顷;倒塌房屋108.12万间,损坏房屋307.3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11.55亿元。
 
研究显示,本世纪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很可能持续上升;台风和飓风可能更强,这将使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如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作物减产。我国农业将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产量波动可能增大;二是农业布局和结构将发生变化,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改变;三是肥料、杀虫和除草剂等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增加。李泽椿强调,如不采取应对措施,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会因温度升高、旱涝加剧、水短缺等减少5%~10%,三大主要作物产量均以减产为主。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李泽椿说。据有关部门预估,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顶峰,大约为15亿。为了满足新增2亿人口的需求,需要多生产1亿吨粮食。但考虑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粮食总产量减少5%~10%,还要多生产3000万~5000万吨粮食。按目前的生产水平,需要额外增加1000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
 
就如何防范天气气候灾害,李泽椿认为,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应用于预警上的研发工作要有方向性和稳定长期的支持,力争通过若干年研究解决10到30天的预报预测技术和6小时内的突发天气预报技术。建立有效的灾害监测—研究—预警—服务网络体系,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避免重复建设,真正实现资料共享。
 
《科学时报》 (2008-12-24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