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科学时报:专家的公信力不能再坍塌
 作者:文净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9-6 8:4:56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前不久,继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垮塌之后,湖南凤凰县境内的沱江大桥又发生桥体坍塌。九江大桥垮塌之后,从全国各地抽调的10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安全鉴定组,不到两天就得出大桥设计和质量均没有问题的鉴定结论。对这种“火箭速度”,质疑声一直不断。也许是吸取了教训,沱江大桥的事故调查结论到现在还没有公布。
 
不管别人有多少质疑,笔者还是宁愿相信专家们的鉴定态度是认真的、鉴定程序是科学的,也相信他们业务水平很高、素质特强。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社会精英,他们理应是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如果连他们的信誉都坍塌了,甚至像有人所说的“技术层面的专家与责任层面的官员结成‘亚腐败共同体’”,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让人相信?但如果专家的鉴定过程真的是认真、严谨、高效的,竟然还受到那么多人的强烈质疑,就更令人担扰了。经过多年培养和实践锻炼的专家、被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专家为什么会被误解到如此地步?
 
客观地讲,社会对某些专家的质疑甚至不信任,并不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事。这些年,那些已经暴露和潜在危险性极大的豆腐渣工程,很多就与某些专家的设计水平低与把关不严有关。一些明明没有严格论证的项目,一些明显材料掺假、施工不严的项目,居然都能在专家的审查与验收中获得通过。这样的项目实际上早就埋藏着出事的必然性。如果此后的事实又确证这是一项地地道道的豆腐渣工程,该工程又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们的专家还鉴定出与技术设计和工程质量无关的结论,这无疑是那些豆腐渣工程制造者的天大福音。如此一来,令人诅咒的豆腐渣工程不但难以被制止,肯定还会越来越多地在神州大地上冒出。我这样作“如果”的假设,并不是否定专家们对广东九江大桥的技术责任鉴定,而是对社会上的质疑态度表示理解。毕竟桥是那么不堪一撞垮了,毕竟专家们的鉴定过程显得太高速了些。
 
不管社会对专家有多大程度的质疑,涉及技术鉴定的事宜,也只能由专家来操作,舍此大约别无他途。既然如此,政府和社会就必须加大对技术鉴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而作为专家,除了认真、高效地做好技术鉴定工作,恐怕还得在做好相关解释、消除群众疑虑方面下点功夫。譬如,参加技术鉴定是哪几位专家、其基本素质如何,鉴定了哪些方面的指标、利用什么样的仪器设备等,在保密许可的范围内,能否尽量向社会公开?有必要的话,相关部门最好开个新闻发布会,由专家当场解答公众的提问。报载,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桥梁发生结构性坍塌。他们也是由专家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在动用直升机、高分辨率摄像器材、激光导引探测设备、计算机成像技术等高科技辅助开展事故责任调查的情况下,据说得出技术鉴定结论的时间需要18个月。美国有美国的国情,我们未必要照人家的办法去做,但公众也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在没有那么多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仅用一两天就能得出鉴定结论?如果这些问题能有相关专家或机构为我们答疑解惑,既有助于澄清某些可能存在的不实猜测,赢得大家对专家的理解与信任,又有助于分清事故责任,更好地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出现桥梁坍塌及人员伤亡事故是可悲的,如果由此还牵动出专家公信力的坍塌,那就更是一塌糊涂地可悲。但愿此后各类事故的调查结论,不再出现那么多质疑的甚至明显不信任的声音。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专家的公信力不能再坍塌
《作物学报》:中国农科院专家发现抗小麦...
专家呼吁发展“人类纪”全新地学文化
我国将为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专家会诊”机制
岭南湿地彰显特色 专家解读湿地文化
专家:4年后我国将进入新一轮月全食高发期
专家驳中医废除论:要问13亿中国百姓愿...
专家解读《美新》大学排名因何权威
70后首进院士候选人名单 年轻人占半壁...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名单
抗议定价高昂 编辑揭竿而起 学术出版界...
8月30日《自然》杂志精选
久违地球近百年的御夫座流星雨将于9月1...
谁是优秀的科学家 H指数来预测
《自然》:颠覆传统认识 干细胞如何书写...
涂光炽:一位真正的学者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