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樊杰:空间结构调整的潜在价值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课题组组长樊杰研究员访谈录
 作者:徐建辉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9-17 6:24:8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这是一个以空间结构调整为显著特征的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部署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课题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研究员担任其中“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课题组组长。在研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过程中,他首次提出,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认为是提升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空间结构调整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其可持续的良性增长能力是可以预期的。因此,空间结构调整也应当成为政府决策和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空间结构调整的潜在价值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课题组组长樊杰研究员访谈录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根据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全面铺开。有关专家评论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作为重要政府工作部署的、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综合性的空间规划工作。国务院在工作之始就对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要解决的重点任务以及规划的操作程序进行了统一部署,从国家级、省级分层推进、全面展开。
 
旨在有效遏制空间开发的无序状态
 
当前,我国发展的主导目标仍然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而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区域开发的无序性。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研究员认为:城市化的盲目性表现在,人们忽略了每个城市有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规律,盲目追求把城市做大。一些城市可能不具备做大的条件或者不具备按照这么高速度做大的条件,人为地要把城市做大,势必造成形式上城市规模在扩大,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农村人口从身份上变成了城市人口,土地从形式上划成了城市用地,但新增城市人口并没有实现在就业上有保障的转换,他们也并没有因为人和地被城市化了,而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城市发展的效益。
 
区域开发的无序性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欠发达地区,突出表现为不应该开发的区域盲目开发。这种开发势必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我国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以及具有生态重要性的区域,比如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地区,盲目开发地下矿产资源,盲目走城市化道路,盲目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甚至盲目地对生态进行改造——通过引水工程去营造人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付出昂贵代价,许多教训已经见诸报端。比如昆明滇池的污染,现在治理所需要的投入,远远是我们过去盲目发展获得的那点经济收益所无法弥补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和生态重要性大的区域,盲目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很小的经济收益,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生存利益和对人居环境的需求,而且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到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无序性表现为其目前的发展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以环境污染、大量占用土地资源、大量消耗淡水资源获取经济增长,导致这些地区的发展一直在不高的水平上徘徊。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发展,不同业态相互混杂分布在狭小的地域空间上,这就必然导致地区整体功能的提升十分缓慢。
 
樊杰说,根据一般的发展规律,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经过20年高速增长之后,本应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以期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承担更高层次的功能。但事实上,发达地区没有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依然沿用过去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低层次发展模式,资源、环境消耗还在不断扩大,整体发展效益不高,在全球系统内的竞争力也无法迅速提升。
 
调整空间布局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
 
空间开发的无序,即盲目的城市化和区域开发的无序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解决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开发无序的问题,是当前进行空间规划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目标。
 
樊杰介绍说,围绕这一目标,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的概念,即在中国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主要角色。根据是否成为重点承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两大类区域。一类区域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承载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我们称之为开发类地区。另一类就是不适宜在未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我们称之为保护类地区。
 
专家们对这两大类区域又进行了细分。其中,开发类区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水平高、城市群发育程度高,未来应当通过转变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并有望成为引领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区域,这种开发类区域称为优化开发区域,例如我国的沿海地区。另一种区域是未来人口集聚、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目前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像沿海几大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区域那样的发展程度,但具有一定的国土空间开发基础,具有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工业的条件,未来有望建成具有省际或较大范围影响意义的区域,称之为重点开发区域,例如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地区。
 
与此相对应,保护类区域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生态功能,或者是生态脆弱程度比较强的区域,这些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和工业化,我们称之为限制开发区域。另一种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禁止开发区域就是国家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等,不允许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就是要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进行空间的整体部署和有序组织。
 
当然,任何一个区域,既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功能,又承担着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保护领域的功能。所以,每个区域的功能是多样的、综合的。在进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科学认识、合理培育、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综合功能,是开展空间规划的重要出发点。由于每个地区发展阶段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取向不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所不同,所以,一定时期每个区域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要发挥的功能,相应地有所差异,这同该时期国家所设定的主导目标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紧密相关。
 
有关专家认为,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相适应。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首先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空间,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大类指标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整体开发的战略部署等,选择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樊杰分析说,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存在一个重大偏差,或者说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发展观问题。如何看待发展,怎样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答案。所以,长期以来,几乎全国各个地区都把追求GDP的增长作为政府主要任务,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很多区域甚至作为唯一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就是必须要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这是人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固有的、传统的,但实际上具有很大偏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为什么每个地区都要选择这样的发展模式呢?一个基本依据就是每个地区都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致富问题。而解决人们的温饱和致富问题,就必须追求GDP的增长。因为只有GDP增长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才能得到相应的增长,人们收入水平才有相应的提高,而唯一出路就是走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其实,我国的自然生态、自然地理环境、在全球的战略区位、自身一系列工业化城市化的软环境特征,都使得许多区域不具备走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条件,不具备通过自然资源开发、进行工业产业项目的建设获取经济收益来提高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可能性。
 
樊杰指出,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一要以人为本,二要尊重自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体功能区规划之所以是一个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两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体现,主要是改变了过去各个地区都要通过追求GDP、追求经济发展作为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唯一途径的发展模式。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各个地区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家发展的大系统里,一些区域可能就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最主要的战略选择;另外一些地区,由于具备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因此可以作为优化和重点开发的区域。
 
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整体系统的组织和调整,对那些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是目前的一些欠发达地区,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主要的政策措施有,通过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获得对全国可持续发展、全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二个途径,就是在这些地区,选择与主体功能建设相适宜的经济发展道路,比如说在限制开发区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农业。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限制开发只是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适宜的发展是允许的。在产业政策上,还要优先支持和重点扶持限制开发区域适宜的发展活动,鼓励和支持这类区域走具有特色的生态保护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这类区域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和社会经济发展活动。
 
第三个途径,就是强调人口要进行适当的转移,使得在全国范围内人口在空间上实现合理的配置。对那些不适宜人类大规模集聚的区域,通过人口不断的迁出,减少当地人口压力,缓解当地资源环境紧缺状况以及生态脆弱性问题,使得国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达到一个基本均衡。我们过去强调区域均衡,强调人均GDP水平东西部地区应该大体相等是不对的。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各个地区都要进行经济开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把人均GDP的分子做大,从而提高人均GDP的水平,就成为一种普遍选择。为了做大GDP,每个地区都要招商引资,都要进行资源开发和走工业化的道路。其实,要实现人均GDP区域均衡,还有另一个途径,即缩小欠发达地区的分母。在西方,越是发达的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在空间上进行了合理的流动。
 
通过以上的3个主要途径,即国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产业政策等鼓励和扶持特色经济和生态友好型经济的发展、通过人口的合理转移,使得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或者说未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老百姓,和生活在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老百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甚至生活水平达到大体的均衡。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使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发展的实惠。
 
樊杰认为,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尊重自然”。我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系统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是长效因素。只有“人地和谐”了,整个地球表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分布格局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次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资源环境对于空间开发和布局的约束作为一个关键因素给予考虑,在进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的评价及其主体功能区划分时,选择了10项指标,其中有6项都是资源环境类的指标,包括两项资源类的指标——即可利用水资源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包括两个生态类的指标——生态脆弱性指标和生态重要性指标,还有环境容量和自然灾害两个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科学地界定不适宜人类进行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尽量从规划层面就明确予以限制开发、重点保护的区域,通过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实现这些区域未来的生态功能,使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修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
 
据樊杰介绍,根据国务院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今年9月底完成国家级的规划初稿,明年底完成省级规划初稿。据了解,这项工作的前期研究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之前就开始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也明确提出要编制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推进规划的实施。“十一五”规划编制得到全国人大会议审批之后,国家发改委就开始组织研究和编制国家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选了全国8个先行的省区作为试点,进行科学研究层面上的探讨和匹配政策方面的研究。就目前的阶段来说,应该说区划方案还在紧张的编制过程中。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联合征集“10...
我国最大单体冷库项目签约
07英国科学节开幕 重点关注“能源与人...
英国研究委员会将在北京开设办事处 资...
徐匡迪:我国应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
美去年高科技产品贸易赤字创新高 中国是...
中国高校首个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
李文和案效应 美华裔科学家多不愿挑战政...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行榜遭《科学》质疑
科技部公示07年973项目经费预算初步...
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告诉你幸福的真谛
谁能科研管理双肩挑?“我就是其中之一!”
9月13日《自然》杂志精选
最新研究显示:行星“虎口脱险” 地球命...
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 本网专...
周济:将加大中央地方财政投入 逐步偿还...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