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教48年,还想多培养一些高素质的学生。”这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教师朴实的感言。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来说,教书育人是他牢记的天职。
2006年,闵乃本率队凭借课题《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摘得了空缺二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为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不断创新,闵乃本从容淡定地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执教生涯,又在晶体物理的世界里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令世人瞩目的华美乐章。
上世纪50年代末起,闵乃本在冯端院士的带领下,闯入了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研究领域。他与同事们一起自行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轰击仪,成功地制备了难熔金属单晶体,为开展晶体缺陷研究开辟了道路。
随后,他的研究一发不可收。1982年,41万字的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问世,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
1986年,闵乃本又首次提出层错生长机制、孪晶机制,受到国际矿物晶体生长委员会主席、晶体生长界权威、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的高度称赞。
怀有报国之心的闵乃本,原本有机会在条件优越的国外长期工作。1982年到1984年,闵乃本应美国晶体生长协会副主席罗森伯格教授的邀请去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在那里,他修正了晶体生长的“杰克逊”理论,在第七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上被誉为“近十年来晶体生长领域最好的研究成果”。随后,罗森伯格教授提出要与他签十年的工作合同,劝他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在那个时代,美国的收入是国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然而,闵乃本没有心动,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在学生眼里,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闵乃本言传身教给他们的一笔财富。在闵乃本的团队里,没有规定什么时候上下班,但每一位成员吃完晚饭都会自觉地赶到实验室,直到深夜才离开。学生们充满敬意地说,在闵老师的带动下,实验室的许多研究生经常坚持与导师一道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后才各自回家过年。
作为学术带头人,闵乃本知道,关心年轻人的生活才能为他们安心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在出差的火车上,闵乃本认识了企业家吴先生,两人聊得很投机,临别前,吴先生表示愿意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一笔资助。就这样,闵乃本用自己牵线的这笔资助在物理系、材料系和微结构实验室设立了“奖研金”,每位获奖者每个月可以获得1000元的补贴。
在年轻人面前,闵乃本总是表现得虚怀若谷。《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课题成果,应该说离不开闵乃本甘于寂寞的潜心研究,课题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一直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然而,当获得荣誉时,闵乃本却说:“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我们得奖的5个人完成的,还有陈延峰、王振林、王慧田和何京良等教授,以及名字没有写进证书的许多人,包括许多研究生,他们都是贡献者。”
这就是一位长者、一位杰出科学家、一位优秀教师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