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彭珂珊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24 10:40:1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生产及持续发展策略
 
一、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 , 含黄土台塬区、黄土丘陵区和长城沿线风沙丘陵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5 个省(区) 、20 个地区(市) 、109 个县市(区) , 土地面积27.68万平方公里 ,耕地512.13万公顷,人均耕地0.544公顷,播种面积441.01万公顷,粮播面积407.9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769.8万吨。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和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加之受强烈水土流失的影响,区内分异性强,类型多样,年内降雨 400-600毫米,大于 10℃积温 2000-3300℃,海拔 500-2500米。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能源与化工基地,又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战略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力低下,致使该地区粮食短缺问题比较突出。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粮食产量对天然降雨的依赖性较大,低而不稳。
 
为了提高该区粮食产量,自“七五”期间国家在此设立攻关项目,建立了颇具代表性的乾县、淳化、长武、隰县、安塞、米脂、离石、固原、西吉、定西和准格尔旗试验示范区。示范区科研人员通过多年来对农田水量平衡、作物丰产水分条件和作物产量水肥效应等的研究,认识到该区粮食有成倍增产的潜力,而且可实现短期内超常规增长;化肥、农田基建和良种选育是增产的突破口。攻关前 11 试区平均粮食单产 1696公斤/公顷,10 年后粮食单产递增 14%,单产上升到 2876公斤/公顷;攻关前人均占有粮食 382.2公斤,在人口以 2% 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10 年后人均占有粮食 614.8公斤,增长 60.9%。但在整个水土流失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人均占有粮食仅 268.8公斤,致使粮食生产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未来粮食平衡格局中,黄土高原在中西部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份量越来越重,值得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加快粮食基地建设,实现黄土高原区域粮食平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基础,是振兴中西部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施和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支撑。
 
二、粮食总产量变化规律
 
与发展趋势
 
如何开发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对缓和西北地区粮食供需矛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自然情况来看,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粮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产田量大面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气候资源匹配较好,适宜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能源与化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交通邮电超前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地方工业初具规模,贫困面貌得以改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粮食。1949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量持续增长,总产由1949 年的285.24万吨上升到1993年976.33万吨,总产提高了3.08倍;每公顷产量由615公斤上升到1892公斤,提高了3.26倍,从1990-1996年的7年里,总产一直稳定在800万吨左右,近6年来,年均增长2.84% ,丰收年2年,平产年3年,歉收年1年,净增产达109.41万吨。在粮食总量中小麦占42%,玉米和马铃薯占32%,其它占26 %。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65.98万吨,商品率为17%。纵观近50年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充分说明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增产潜力与粮食生产优势。
 
1949年以来,黄土高原粮食总产量增长较快,1993年黄土高原粮食总产量为976.33万吨,较1949年429.52万吨增产3 .42倍,平均增长速度为2.84%.粮食总产量增长进程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动前进,在1949-1995年47年间,黄土高原共有9个丰收年,它们是:1954年、1956年、1958年、1971年、1974年、1975年、1984年、1990年和1993年;10个歉收年,它们是:1960年、1961年、1962年、1968年、1973年、1981年、1982年、1985年、1987年和1995年,大约每5年就有1个丰收年,1--2个歉收年,2-3个平产年,1949-1995年共形成6个周期,每个周期4-6年,最长达15年,按最近两个丰收年(1984,1990)计算,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为2.5086,按照发展要求,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以上,则2010年粮食总产量应超过1236.38万吨,较预侧高方案1184.38万吨高4.39%。
 
三、人口增长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人口增长迅猛,1995年黄土高原人口总数为2942.34万人,较1949年1115.53万人增长1.64倍,平均增长速度为2.13%,只较粮食平均增长速度低0.8%。人口倍增时间为27年。1949 -1995年人口发展经历几个时期;第1期为高一增期(1949-19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6%-36.2%,出现第1个人口增长高峰;第2期为缓增期(1956-1962),人口增长缓慢;第3期为稳高期,出现第2个人口增长高峰。第4期为低稳期(1970 - 199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波动较大。按照发展要求,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1 % (10‰}, 2010年应不超过3421.63万人,较预侧中方案3567.80万人低4.10%。
 
四、人均粮食产量水平与发展趋势
 
黄土高原人均产量水平较低,1949-1995年共产粮食2.41亿吨,人均粮食产量为253.4吨。建国以来,虽然粮食增长近2倍多,但人口增长亦超过1.6倍,因而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不多。1990年黄土高原人均粮食产量296.7公斤,只较1949年255.7公斤,增加16.03%,1986年为255.3公斤,与1949年相近,1987年为214 .4公斤,较1949年还低16.15 %,在1949-1990年42年中,黄土高原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00公斤(302.4-320.3公斤,平均为309.8公斤),只有3年,还有3年不足200吨(184.0-194.9公斤,平均为188公斤)。其余36年变动于203.0-297.5公斤,占全期85.72%,若以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以上为粮食自给水平,300-399吨为低标准自给水平,低于300公斤为未达自给水平。1990年黄土高原有32.11%的县、市达到自给水平,有22.94%达到低标准自给水平,其余44. 94%均未达到自给水平。按1214模式指标计算,2021年粮食总产量为1537.29万吨,人口为3817.39万人,人均粮食产量402.71公斤,按粮食预测高方案与人口预侧中方案计算,2010年为331.96公斤,与1214模式要求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尚低。为使2020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537.29万吨,人口在3817.39万人以下,尚需花大气力。
 
五、粮食作物单产增长的
 
历史进程与发展前景
 
从黄土高原看,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量是增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唯一途径。我国北方旱地粮食作物单产历来较低,从战国到民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只有555-1485公斤/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则更低,按播种面积计算,从1949-1964年间,黄土高原粮食作物单产只有515-743公斤/公顷,标准差82公斤,为很低产水平;1965-1983年间单产为750-1480公斤/公顷,平均为1046公斤/公顷,标准差213公斤;仍为低产水平;1984-1991年单产突破1500公斤/公顷关,达到1542-1887公斤/公顷,属低产偏上水平。1993年黄土高原平均单产为2393公斤/公顷,创黄土高原历史最高水平,较1949年581公斤增产4.11倍,超过同期粮食总产量增产倍数,为达到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指标,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应该不少于427.5万公顷,平均单产需超过3596公斤/公顷。按粮食总产量预侧高方案计算,2010年为2740公斤/公顷 ,分别较模式要求低39.46%和23.80%。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尚有较大增产量潜力。各地粮食产量潜势实现率只有0.23-0.55,黄土高原粮食作物单产若能达到粮食产量潜势实现率0.61以上,即可达到模式要求指标。
 
六、实施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
 
技术体系
 
在实施土地、粮食、人口最佳发展模式的“两个焦点”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是提高人均粮食产量的前提,在人口增长和粮田下降得到控制条件下,只有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从而提高人均粮食产量。针对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与问题,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必须实施“一主二副”技术体系。“一主”是发挥粮食作物产量潜势,“二副”是为了实现粮食作物产量潜势而提供的生长要素和良好生态环境。
 
1. 调整粮食作物结构,建立高产优质作物生产体系
 
为实施粮食产量潜势,首先要从粮食作物本身人手,人们对粮食需要是多方面的,既要能取得高额产量,又要具有优良品质,还要得到高值的市场售价以取得高额利润,从提高总产量出发,粮食作物高产是主要的。黄土高原粮食作物单产高低相差35倍,故需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为此,要稳定食用主粮小麦、水稻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压缩单产较低的糜谷、豆类面积。在黄土高原南部建设20万公顷单产3750- 4500公斤为目标的优质小麦带和6.7万公顷 (100万亩)以单产7500-9000公斤为目标的玉米带;在中部建设6.7万公顷(100万亩)以单产过1.5吨为目标的优质马铃薯带,同时在一些地区建设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杂粮生产基地,在北部建设0.13万公顷 ( 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同时,要引进、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产、高值、高效配套技术体系,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需总结黄土高原各地的旱地玉米单产过吨、小麦谷子双亩过吨的高产技术经验。这些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主要有:高产品种、坑田条田、地膜夜盖、撮苗密植、立体种植、重施化肥农肥等6项,使黄土高原历史传统经验与现代先进技术相互配合,良种与良法配套,从而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2. 增加能量(尤其是水、肥)投入数量,提高其生产效率
 
黄土高原一些地区进行粮食生产投人甚少,有些地块一年仅播种收获“两见面”,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特别是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对生产要素的需要,必须增加能量投人。1990-1995年黄土高原平均投能量不到适宜阈值上限的1/2,为提高能量投人效率,还需优化投能结构,改善投能环境与改进投能技术,以不断提高能量投人报酬,保持能量产出量超过投人量。黄土高原投人农田的能量有:劳动力、畜力、农家肥料、化学肥料、农业机械、农用燃油、农业用电、农药、农田薄膜、种籽等10项,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提高有效能产出来说,化肥能投人的贡献名列榜首。1990年黄土高原化肥施用量为429646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 83.85公斤,不到全国同年平均施用量270.75公斤的1/3(32 .29 % )。因此,为增加粮食产量,必须增加化肥投人数量。到2010年增至116.21万吨。每公顷平均化肥施用量相应由83.85公斤增至142.95公斤再增至231.45公斤。黄土高原化肥利用率相差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低者只11.4%,高者可达57.85%,故在增加用量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化肥利用率。主要措施有第一要优化肥料组合,搞好配方施肥,氮肥与磷肥配施,化肥与农肥配施均优于单施;第二要看雨情看墒情,作到量水施肥,丰水年要重视氮肥施用,贫水年要重视磷肥施用;第三要看地形看土质,实施平衡施肥,黄土高原土壤普遍缺氮,大部缺磷,局部缺钾,几乎所有粮田都需施用氮肥,在台源区需补充磷的粮田面积将不少于1/2,丘陵区不少于1/30,需要施用钾肥的粮田面积不会超过1/10;第四要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培肥施肥,在重施农肥条件下,合理施用化肥,采取秸秆还田等措施,给土壤补充碳源和其它养分;第五要提高化肥施用技术,达到高效施肥。建议黄土台塬区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每公顷施化肥N90-180吨,P2O5 53-113公斤为宜,黄土丘陵区与风沙丘陵区每公顷施化肥N60-120公斤, P2O5 45-90公斤为宜。在旱作条件下,化肥与农肥在秋季施于10-15厘米处效果较好。农田灌溉含于农用机械、农用燃油、农田用电之中,黄土高原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7.7万公顷,人均240平方米,为全国420平方米的1/2强(57.14%),到2010年增至78.6万公顷,较2000年增加3.83万公顷,年均0.38万公顷。黄土高原水资源贫乏,人均为全国1/5(20.91 % ),水资源模数为 4.79万立方米/公里·年,为全国1/6(17.36%),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4/5以上。粮食生产为雨养农业,充分、有效利用降水与土壤水至关重要,根据旱地粮食产量及其耗水量计算,粮食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只有0.38-1. 34%,即每毫米水生产粮食0.25-0. 89公斤,若能使水分利用率提高到1.5-2.0‰,则旱地粮食作物产量可以大大提高,在旱地农田中达到此水平者并不罕见,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措施多种多样,例如:合理配合施用化肥与农家肥,大力培肥地力,促进粮食作物增产,达到提高水分利用率之目的,一般称之为“以肥调水”,化肥施用与秸秆夜盖配合实施,对水分利用常可产生明显交互效应,覆盖与耕作(深松、地孔等)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还可采取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技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
 
3. 建设、保护基本农田,培养、提高土壤肥力
 
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23.2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1.8%,在耕地中,坡耕地占1/2(49.24%),其中:地面坡度为15-25度以上,还存在地面坡度在25度以上不适于耕种的陡坡耕地占7.76%,并且粮食作物产量与坡耕地的坡度呈反相关。回归方程为y=243.59-3.33x,相关系数r=-0.9820,建设基本农田是改善粮田生态环境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1990年黄土高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5万平方公里(合14186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71%,其中:基本农田279万公顷(4185.21万亩),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29.50%,在旱地基本农田中,水平梯田占2/3( 66.82%),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黄土丘陵区分布较多,西吉试区实践表明,随着水平梯田建设的发展,配合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使该试区粮食单产、总产与人均粮食产量均随之而成倍增长。1990年修建水平梯田面积较1985年增加4.33倍,粮食作物单产增长1.27倍,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79倍。在旱地基本农田中,水平条田居第二位,1990年占旱地基本农田1/4强(25.80% ),主要分布在黄土台源区,坝地面积较少,1990年占旱地基本农田6.37%,但生产力较高,仅次于水地。坝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区与风沙丘陵区。为了改善粮田生态环境,保证粮食持续增产, 2010年坝地增至381.5万公顷 (5722.57万亩)。为了不断提高旱地基本农田的土壤肥力与生产力,必须大力提高基本农田修建质量,扩大基本农田平地面积,以适应规模经营机械耕作的需要,合理施用化肥与农家肥,加速土壤熟化与提高其生产力;选种适宜的高产作物,如马铃薯等;采用套种套耕作技术,要特别重视深耕、覆盖等技术。为改善生态环境,不仅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北部还要大力治理土地和粮田沙漠化。防治水地土壤盐渍化。在城市工矿附近,要严防粮田遭受污染与破坏。
 
七、实施粮食综合发展的
 
一些政策性问题探讨
 
黄土高原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发布的土地、粮食、人口一系列政策,对黄土高原土地、粮食、人口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下面仅就黄土高原土地、粮食、人口综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政策性讨论。
 
1.粮食发展中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探讨
 
黄土高原在粮食发展中问题较多,如:种粮人多,人均粮少,总量不足,局部有余,细粮经常不足,杂粮有时有余,口粮需要刚性增长,粮食供应波动不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六低”恶性循环,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低,劳动力素质低,粮田中以资金为载体的物质技术投人量低,粮食单产低,比较效益低。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仅就粮食补贴政策、粮食贸易市场政策和规模经营政策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关系进行探讨。
 
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粮食生产、销售进行政府干预和实施补贴政策,但干预方式与补贴对象各不相同,对补贴对象,有的补贴消费者,有的则补贴生产者;对粮食市场,有的控制发展,有的则是促进发展;对粮食价格,有的是平抑,防止粮价过高,有的则是支持,防止粮价过低。黄土高原和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多实行前者,发达国家则多实施后者。黄土高原多年来采取控制粮食市场、平抑粮食售价、补贴消费者的政策,对稳定社会起着重大保证作用,但粮食比较利益长期走不出“低谷”,从而影响农民大量增产粮食的积极性。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扶持农民在市场中独立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而不是抑制粮食市场。该国补贴对象主要是粮食生产者,当粮食市场价低于目标价(1991年每蒲式耳小麦为4美元),则政府给农民补贴目标价与市场平价的差价,若粮食市场不仅低于目标价,还低于贷款价(按过去5年小麦平均售价的85%计,1991年每蒲式耳2.04美元),则政府给农民补贴目标与贷款价的差额,同时以贷款价收购全部产品,这样的补贴方式既保护了粮食生产者利益,又分担了农民生产粮食的风险。为促进粮食外销,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仅给本国出口商提供补贴,还向出口国提供信贷,以增强其支付能力。美国由于促进粮食市场活跃,支持粮食价格,补贴粮食生产者,因而生产粮食比较利益上升,粮食贸易稳定,在世界粮食贸易中一直保持第一出口国的地位。
 
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较多,粗略可分为2类: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前者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经营,耕种土地面积较少,生产规模较小,粮食销售量与销售金额也不多,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还不富裕地区多采用之。目前,黄土高原广大农村均属此类型。后者耕种土地面积较多,经营规模较大,粮食商品率高,销售量较多,销售金额亦大,当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村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实行之。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的粮食经营方式走过一条曲折道路(农户分散经营——集体规模经营——农户分散经营),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粮食分散经营必将过渡到高度集约和适度规模经营,这里将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粮食经营方式将是异彩纷呈,而非一花独放。美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它的粮食与农产品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家庭式农场(既土地所有者经营的家庭规模农场)、租佃式农场(既非土地所有者经营的家庭规模农场)、大于家庭式农场(既土地所有者经营的大于家庭规模农场)、工业式农场(非土地所有者经营的大于家庭规模农场)。这些农场的经营规模均比黄土高原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大十几倍、几十倍。近20-30年来,一些非农业公司大量投资农业而兴办的公司农场规模很大,经营土地少则几千英亩至几万英亩,多则几十万英亩,甚至超过100万英亩。这类公司农场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包装物料均为该公司生产,农场从公司内部购买这些物质,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且公司在农闲时,将一些熟练农场工人安排在公司其它部门工作,以增加其收入。这些作法可供黄土高原进行规模经营时参考。总之,粮食经营规模必须与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国民经济水平发展相一致,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决定现代化农业的标志,但盲目追求大规模,只能是揠苗助长,于事无补。为此,本地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订适合本地的地方法规与政策,如土地交易市场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土地分配政策、农村建立粮食公司政策、农村粮食公司与城市非农业公司组织粮食开发集团政策等等,制定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逐步向适度规模高集约经营方式转化,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与黄土高原经济发展滞后特点,为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应大力开展“高效持续农业”( High Effi ciency Sustatinble Agriclture,简称HESA)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增加农产品生产,保护自然资源,达到高效率与高净收人。为此,必须抓好10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1)建设土壤植物营养遗传工程,研究高效吸收养分基因的分离、克隆、转异、创制、培养出低肥逆境条件下养分利用高效型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2)研究养分投人边际效应与各养分间交互作用,建立低投肥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施肥体系。(3)建立不同类型区水文过程的循环模型,推广均匀水源尤其是劣质水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如高矿化水的有效利用技术、污水净化及回用技术。(4)研究介质及非饱和流与溶质在土壤中移动规律,推广粮食作物高产的地面节水灌概技术、喷灌微技术、窑窖集雨灌溉技术。(5)研究土壤水热肥气动态变化规律,推广粮食作物高产的覆盖栽培与免耕少耕技术体系。(6)研究农田生物种群动态与群落动态及其调控,推广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轮作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技术体系。(7)研究农田生物种群相互制约关系,推广粮食作物高优质高效条件下对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防治技术。(8)研究低水低肥逆境中粮食作物生理生态、培养鉴选推广多抗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9)研究土壤侵蚀动力学、侵蚀预测预报、侵蚀模型及其评价,以及农田退化土壤自我恢复能力,推广基本农田高质量高效率高生产力的修建利用配套技术。(10)研究国际、国内各类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粮食需求供应化规律及其预测,制订以获得最大净效益的科学管理决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使农业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工技术快速健康发展,建议成立农业技术评审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申报的发展新技术和改进技术进行评审,评审新颖性与创造性,确定该技术是首创、革新还是模仿。这些技术必须有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与应用后的经济效益说明。经过农业技术委员会鉴定认可的农业技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或推广中心要积极大力推广。未经农业技术委员会鉴定认可的农业技术,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该委员会还应对现行的各项技术,进行评审、规范,还可委托有关专家或有关单位对有关粮食生产的黄土高原古代技术和国外大面积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技术进行整理、规范,以便在粮食生产加工中推广应用。
 
2. 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探讨
 
黄土高原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容量已超过适宜容量,成为黄土高原粮食自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制订一些更为有力的适合本地情况的政策与制度,控制人口增长。黄土高原和我国可在已有的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再补充制定一些政策与法规,例如独生子女的升学、就业录取分数可适当低于超生子女,学校助学金应向独生子女倾斜,对超生过多的县和家庭不能作为扶贫对象,超生子女不能参加土地承包。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实施计划生育的主要措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制订以服务独生女家庭、无子女家庭和独生男、女家庭为目的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使这些家庭的老人老有所养,并且要让这些老人的生活水平大大超过当地一般家庭老人的生活水平。可设立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应依靠国家拨款,同时,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如当地政府拨款,企业捐款,还可对超生子女者征收人头费,征收时间不得少于20年,每年每人征收的人头税金额不低于当地赡养1个老人的费用。要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加过多过快。特别是黄河干流晋陕峡谷两岸丘陵区的一些县和陇中宁南丘陵区的一些县应作为人口控制重点区来抓。南部黄土台源区人口密度较大,更应重视人口计划生育,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下降到10‰以下。
 
3. 保护耕地、保护粮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探讨
 
耕地是黄土高原极其珍贵而又高度短缺的农业自然资源,它又是最基本而又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一定时期以来,耕地尤其是粮田与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成为黄土高原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制约因素。黄土高原为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用作种植粮食作物的基本农田,必须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以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制订适合本地特点的级差地租,作为农民承担保耕地收费的依据,以及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转让或出售的土地价格依据。同时开征土地使用税与土地收益税,对承包耕地的农民与一切使用土地者征收土地使用税,对农业用地实行轻税制,对占用耕地的非农业用地要实行重税制,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和优等农田的土地使用税要更重一些,要长期征收。这些税主要用于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保养土地与培肥,以补充国家对农业投人不能满足当地农业建设的需要。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科学新闻》 (2008年 12月 第2期 观察思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