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熊永兰 张志强/编译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12-24 10:40:17
中国的清洁革命
 
“气候集团”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中指出:“全球碳排放头号大国”中国正在开展一场旨在把握更多低碳产品出口机遇的清洁革命。近年来,中国已在几乎所有的低碳经济部门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已成为许多关键性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领导者。该报告记录了中国低碳行业和政策的快速发展,并聚焦于一些引领性的创新者。已有的证据表明,中国不仅拥有成为低碳发展方面新兴一极的潜能,并且在多种行业内以及根据一些关键指标,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已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利润。

 

前言
 
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China's Clean Revolution)是在气候集团(Climate Group)中国工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界领导人非但没有忽视气候变化,而且已深刻意识到这一环境挑战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各项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重大行动已经展开。中国的“低碳”(low carbon)行业(可以减少世界任一国家对气候的影响)增势迅猛,并在此过程中创造着就业机会和利润。
 
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其他人士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审慎,其理由之一在于他们认为中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头号大国——对此缺乏作为。如果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以年均8%(2007年增长率)的速度增加,同时欧盟能够继续实现其20%的减排目标,至2020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将达到欧盟人均排放量的2倍。有预测表明,中国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倍,这甚至使其“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翻番达到15%”的发展目标黯然失色。
 
但是,仅仅把目光投往类似的预测可能会引起误解。该报告显示,中国已发生的重大变化展现了其转变为全球“低碳领导者”的现实可能性。所谓“低碳领导者”,是指在减少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关发展政策、战略和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更强有力的行动和更雄心勃勃的目标正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趋势。同时,既有转变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国正超前完成其可再生能源目标;而与之相较,英国的进展则显得步履蹒跚。然而,对中国低碳学习曲线的最终检验将是它能否有助于以下两大里程碑事件的实现:第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迟于2020年开始回落;第二,将2050年全球人均CO2排放量控制在2t。这是基于现有的科学认识,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所需要实现的两项目标。2007年,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为5.1t,而欧盟和美国则分别为8.6t和19.4t。
 
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能否实现上述充满挑战性的目标尚有待分晓,但是本报告所包含的证据表明,中国已开始踏上在未来数十年成为重要的全球性低碳投资、创新和增长中心的道路。中国领导人在过去30年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以及在近来应对严峻的短期挑战(如惨痛的5.12四川地震)等方面已彰显出能力。目前,中国领导层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部门实施超过预期的行动,均给予我们很大的希望,相信中国可由此实现第二个30年奇迹--向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然而这一次,我们相信中国已经不再是跟在他国身后亦步亦趋的发展中国家,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者。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而且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寻求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措施的最重要一员,媒体已进行了广泛报道。科学家已指出,90%以上的人类碳排放量排放于2002年之前,其中,中国仅占全球总量的7%,而欧盟和美国则分别占到26%和29%。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排放比例保持连续稳步增长,目前已占全球年排放总量的24%以上。
 
由于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其人均CO2的排放量仍相对较低。若中国达到美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则其总排放量将与现今的全球排放量相当。由Nicholas Stern和伦敦经济学院撰写的最新报告提议,至2050年所有国家实现每年人均2t的CO2排放目标。据此,虽然中国的人均碳排量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远超过21世纪中叶所需要达到的水平。  
 
当考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时,一句中国格言浮现脑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据从4个关键部门——电力、能源、交通和财政部门收集的数据,本报告强调了中国在迈向清洁、绿色的未来之路的过程中已采取的步骤。报告的主要结论已通过下面的标题列出,它们对“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无所作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这些结论还指明了与新兴低碳市场相联系的中国经济所可能拥有的机遇。 
 
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和装机容量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可再生能源2007全球状况报告》(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就装机容量而言,中国已是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水电发电量和世界第五的风力发电量。中国计划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提高1倍,从2006年的8%增加到2020年的15%。具体目标是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亿瓦,生物能和风能分别达到300亿瓦,太阳能达到18亿瓦。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目标紧随最发达国家(例如欧盟)之后,欧盟制定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
 
2007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美元绝对投资额(超过1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投资额为140亿美元)。2007年,中国和德国的名义经济规模相当,同为3.3万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占GDP的比重仅略低于德国。新能源财经有限公司(New Energy Finance)预测,中国需再投入3980亿美元以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或平均每年在风、生物质、水和太阳能装机容量方面投入330亿美元。
 
二、中国正在或即将成为各种关键低碳技术的第一制造国
 
目前,中国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领先制造国,2007年年底的生产能力达到820兆瓦,仅次于日本。在世界向低碳未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将实现对此类出口增长机会的充分利用。
 
另外,2007年,中国自有的本土风力发电装置增加了约120%。2008年初,全球风能委员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宣布,到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风力涡轮机出口国。
 
在其他重要的可再生或低碳技术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占据了60%的全球市场)、节能家电和蓄电池等的生产方面,中国也拥有竞争力或处于领先地位。
 
三、中国是开发低碳运输技术的领导国
 
中国已经超越对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传统依赖,正在引入措施以限制其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对石油的消费量,实施汽车燃油效率标准,该标准虽然低于欧洲和日本,但比美国高出40%。
 
同时,中国成功地扩展了一系列低碳运输技术。2007年,中国已售出超过2100万辆电动自行车和164万辆节能型小轿车,并且,国内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
 
生物燃料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3大乙醇生产国。中国已经将面积相当于英国的一半国土面积的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转换为生物燃料林,以期纾缓生物燃料与粮食作物二者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的粮食价格的上涨。预计至2020年,低碳燃料的年产量将达到1200万t。
 
四、中国正以成功的努力减少碳排放强度
 
自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能源强度已下降了60%。此外,中国已制定了在2006~2010年间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减少20%的目标。
 
中国80%的电力仍然由化石燃料提供,但通过以高效率的超临界技术替代小型低效率发电站,中国希望每年避免约3760万t的CO2排放量。
 
中国政府还部署了一套雄心勃勃的、对国内1000家最大的耗能企业进行监测、统计和控制的系统,它们的能源使用量约占国家能源使用总量的33%。该计划规定,这些公司必须减少其能源强度,以实现到2010年节约折合1亿t标准煤(超过8.33亿兆瓦时)能源的目标。
 
五、一个强有力的、全面的低碳政策框架正在实施
 
除了总体能源强度减少20%的目标和可再生能源达到15%的目标外,中国还制定了几乎涵盖其每个经济部门的全面的补充性法规。
 
2005年,发布了燃油经济标准;同年,世界上最全面的家电强制能效测试和分类标准得以实施;2006年,提出对耗油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s)实施高达20%的税率,而小型轿车税率仅为3%;制定了严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法规,将使新建筑的能耗削减50%;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Law)要求电网购买可再生的电力,对风电和生物电项目进行补贴。
 
六、中国企业家正成为低碳弄潮儿
 
低碳浪潮已席卷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企业,它们进入新兴市场,并创造了一些最成功的国内企业领导。例如,至2008年7月止,中国六大太阳光电企业的市场总价值已超过150亿美元,而回首10年前,其中的大多数企业尚未诞生。其他一些快速增长的领域是: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在中国的员工已超过60万人,年市场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且保持20%的年增长率;节能的小型轿车市场,其价值在2007年超过了500亿美元;电动自行车市场,其价值在2007年超过了60亿美元;中国领先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其市场价值超过60亿美元且呈快速上涨之势。
 
在电力、能效和交通领域,中国常常采取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惯常做法,即把政策重点放在新的建筑、工厂、车辆和产品方面,而不是去进行替代或翻新,因为后者是一种更为复杂和昂贵的方式。为此,中国将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才能看得见其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全部效果。同时,中国在进一步加速淘汰旧技术方面仍面临许多机遇。
 
另外,在考虑本报告提供的数据时,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实施的水平。因为,部分企业对法规的规避行为几乎是不可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强度的明显改善表明中国在克服实施新能效政策的阻力方面已取得了成功。例如,中国的能源强度已于近期连续下降两次: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3.66%。随着中国的更多公司和产品开始遵循新的法规,中国将面临监测与确保法规实施、鼓励创新和不断提高现有最佳技术标准方面的持续挑战。
 
释放中国的低碳潜力
 
随着企业在低碳部门进行强有力的投资、赚取丰厚的利润并且实现2倍甚至3倍的增长,中国及其新一代的低碳企业家已看到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
 
2007年,“气候集团”的报告《盈利》(In The Black)阐述了即使在持续性政策缺乏的条件下,4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低碳经济仍然获得蓬勃发展的情况。而这份最新的报告表明,低碳经济不仅是富裕国家的瞄准机会的市场(niche market),并且,由于其成本优势和大量的减排机会,发展中国家对低碳解决方案的投资,至少能够同等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社会效益,或者更有利可图。
 
中国尤为出色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从而也再一次表明:向低碳经济转变与增长、发展和能源安全目标是一致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科学新闻》 (2008年 12月 第2期 政策管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