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高峰/编译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7-8 11:0:2
全球变暖 北极成为世界关注焦点
 
全球变暖使北极冰盖快速融化,打开了开发北极巨量资源的大门,开创了可以年节约数十亿美元的航运捷径,同时也引发新一轮的对北极主权的争夺之战。俄罗斯将国旗插入北极点海底;加拿大宣布新的北极航海巡逻艇计划和西北通道深水港建设计划;挪威、丹麦也纷纷提出主权诉求等,一场围绕北极主权和资源的冲突在上升,非北极国家也表达了关注北极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同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北极环境将遭受空前灾难,寻求解决北极争端以及北极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焦点。
 
一场北极战争正在迫近
 
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网站前不久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场北极战争正在迫近》的文章,介绍了前美国海岸带护卫队指挥官Scott G. Borgerson有关北极事务的观点。文章认为,全球变暖使北极冰盖快速融化,打开了开发北极巨量资源的大门,开创了可以年节约数十亿美元的航运捷径。然而,当前尚未有明晰的规则能够管控这一具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关键地区。该文从美国战略利益的角度提出,美国目前仍然游离于北极争夺之外,这将使美国的潜在利益遭受损失,而且如果美国不参与引导这一区域的国际事务朝着多边外交解决途径的方向发展,北极地区必将陷入武装冲突的险地。
 
Scott G. Borgerson强调,全球变暖在北极5个势力集团中引起了新一轮瓜分北极领土主权和资源的诉求。俄罗斯是第一个宣称拥有北极主权的国家,2001年莫斯科向联合国递交一份声明,宣称对一面积46万平方英里的资源丰富的北极海域拥有主权,但是联合国拒绝了其要求。2007年8月,克里姆林宫派遣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和两艘潜艇将国旗插入北极点海底。数天后,俄罗斯人又挑衅性地驾驶轰炸机自冷战以来首次飞临北极海洋上空。不仅如此,加拿大总理Stephen Harper宣布了建造新的北极航海巡逻艇计划、建设一个新的深水港计划和建立一个沿西北通道的酷寒天气训练中心的计划。丹麦和挪威分别控制着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特群岛,也都急迫地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诉求。
 
在这些北极国家竞相瓜分该区域时,美国一直在极大地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虽然布什总统、非政府环境组织、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岸带护卫队首脑,以及一些私人组织都表示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这一解决海洋权益的最主要的条约,但是美国参议院却迟迟不予批准。结果是,美国不能够正式宣称阿拉斯加北部海岸带之外未知资源(超越其泛经济带)的任何主权。更糟糕的是,由于破冰船只投入不足,已经使华盛顿丧失了在北极宣称主权的能力。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海军,然而它只有一艘适宜于远洋航行的破冰船,而且建造于10年前,并不适宜于执行北极任务。相比之下,俄罗斯拥有18艘破冰船的船队,即便中国也有一艘破冰船,但中国不属于北极海域。由于自身的忽视,美国虽然毗邻白令海峡并拥有超过1000英里的北极海岸线,如今却置身北极争端之外。
 
北极目前不受任何全面的、多边的法规、规则所控制,因为它过去从没有期望能够航行,也没有期望成为一个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地区。未来几年,由北极地区国家所做的决定很可能成为在今后几十年内左右北极地区形势的法规。没有美国参与帮助利用外交方法解决主权声明问题以及潜在的冲突,那么围绕该地区的资源争夺很可能引发一场疯狂的武装冲突。
 
全球变暖使北极成为政治动乱热点地区之一
 
据科里斯提安科学监测中心报道,北极将成为气候变化引起政治混乱的全球六个地区之一。该中心预测北极冰的加速融化将引起各个国家对该地区石油的竞争。实际上,这种竞争从俄罗斯自2007年夏季在北极点海底插国旗之日起已经开始。由于北极冰的融化,新的和未知的北极海底油田将变得可以探知,由此,北极周围的国家正试图尽可能地将其领土向海底延伸。这就演变为基本的主权争夺问题。
 
这可能引起传统的同盟者彼此反目,如美国和加拿大。如果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北极的大部分区域能够航行的话,由于海洋业务的增加使得一系列可能的危险出现。由于全球变暖使得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更适宜于航行,加拿大已经将应对气候变暖作为其国家战略,而且很久以来一直坚持声明对西北通道的主权,而许多国家认为该区域的大部分属于公海。加拿大政府决心利用西北通道,并签署了花费31亿加元建造6~8艘巡逻船的计划,预计将于2013~2014年投入业务使用,同时,加拿大政府还有意在北极建设一座深水港,但目前尚未确立时间和地点。
 
除北极外,由全球气候变暖而增加政治动荡风险的地区还包括:东非、尼泊尔、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
 
资源开发活动有望加剧
 
环境可能遭受空前灾难
 
据北极理事会网站2008年1月21日消息报道,期待已久的北极理事会石油天然气评估结果即将在近期召开的北极前沿会议上发布。至此,有关北极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全面评估告一段落。
 
2002年,北极理事会的官员们要求工作组合作开展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评估,北极监测和评估计划(AMAP)负责协调这一工作。评估的目标是给出北极地区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活动对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的全面评估结果,并评价北极石油和天然气活动未来的可能路线及其近期的可能影响。该评估活动提供一份平衡各方意见、可靠的分析报告,以支持决策者在未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活动中实施有效的管理。
 
2004~2007年,环北极国家的专家与来自当地组织、产业界的专家以及参与“北极石油和天然气——影响与潜在影响”科学评估的其他国家专家一道,完成了该项评估任务。这项工作的成果以一份完全的技术报告形式于2008年春季出版发行。该报告分5章: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活动;社会经济影响;环境中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与存留转移;有机物毒性及其影响,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科学评估报告的基础上,AMAP已经为决策者和公众准备了一份简要报告。在简要报告中归纳总结了评估的主要成果如下:
 
(1)北极地区目前存在广泛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活动,伴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同时,还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即将被生产出来;
 
(2)自然渗漏估计是北极环境石油碳氢化合物污染的主要源头;
 
(3)石油碳氢化合物浓度普遍很低;
 
(4)在陆地上,自然扰动是最大的影响;
 
(5)对海洋环境,石油钻探是最大的威胁;
 
(6)对个体、群落和政府的影响可能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7)人类健康可能遭受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污染以及社会动荡的损害,但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得到的收益有可能促进关注健康和总体福祉。
 
(8)技术和法规可能有助于减少负面的影响;
 
(9)对偏远地区和结冰环境的大的石油溢出的反应仍然是一个大的挑战;
 
(10)预期还会有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活动;
 
(11)许多风险虽没被估计到,但仍然存在;
 
(12)合理规划和监测活动有助于减少风险和影响。
 
非北极国家加入北极问题解决的行列
 
据挪威区域电台NRK报道,随着世界日益频繁地关注北极,像中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和法国这些大国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强烈愿望,要为北极地区的现有巨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以及北部的环境计划贡献其力量。挪威外交部北极高级官员理事会主席Karsten Klepsvik说,这些国家表达了加入北极理事会这一国际合作性团体的强烈愿望。
 
挪威外交大臣声称,中国最近申请愿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身份。有效保护北极环境的措施也必须包括非北极国家的参与,因为北极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气候变化以及环境危害物质和重金属的高含量,是由北极外部国家(非北极国家)的活动引起的。最近,中国与挪威在北京签署了一项关于气候变化合作与对话的框架协议。
 
加强科学研究 应对北极危机
 
北极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环境,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全球变暖引起北极冰盖消融,打开了开发北极巨量资源的大门,未来几十年北极资源开发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北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将引发新一轮的政治冲突,将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非环北极国家之内的事情。加强北极科学研究,为北极的主权之争、资源可持续开发以及环境影响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将成为未来科学界极为关注的事情。
 
近年来,围绕北极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除了众多全球性的大型研究计划涉及北极地区科学研究以外,直接围绕北极开展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关注和参与。如北极监测和评估计划(AMAP);北极生物多样性评估(ABA)和北极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北极污染物行动计划(ACAP);北极海洋环境保护计划(PAME)等。目前,北极理事会正在筹备新的有关海冰消退、格陵兰冰盖消融以及永久冻结带和雪盖减少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将为2009年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将于2013年完成的第五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提供有益的研究成果。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将在未来的北极冲突问题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以加强与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合作为切入点,加快进入北极理事会等组织的活动力度。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为切入点,加强与环北极国家的科学合作研究,同时加强北极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对北极海洋地质构造、板快构造开展深入研究,为主权之争提供科学依据。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破冰船舶的研制技术和生产制造,加强海底科学探察技术的开发等,为参与北极科学考察积蓄技术力量。
 
鼓励我国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加强开展围绕北极的科学研究,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参与北极科学研究的大型国际计划,加强跨学科研究,为解决北极争端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我国在国际重要事务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