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开始了。
我所在的实验室,去年参加了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回想起准备评估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一、 评估内容不断调整变化
评估评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二十余年,评估内容不断调整变化,现在已从注重量化指标转到注重质量。从2005年起,被评估的实验室不再需要提供5年期间所有的成果、资料,只需提供不多于5项的重大成果及相关资料。
内容简化的同时,评估程序也在不断简化。不再由被评估的实验室承担会务接待等工作,评估的重点越来越聚焦到实验室整个评估期间的科研工作,学科方向的凝练、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人才队伍的建设、合作交流、运行管理等等,特别是重大成果、代表性成果的水平。有人曾开玩笑,如果哪个实验室获得了诺贝尔奖、图灵奖,基本上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此外,实验室多年建设形成的文化氛围、集体凝聚力,在评估中也会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位成员的言行、每一项成果的材料,随时随处都有体现。
二、 准备工作不是万能的,没有准备是万万不能的
平日工作再优秀,没有经过评估前的加工包装、综合提高,也很难全面反映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评估前最少要准备3个月左右,而且是全力以赴地准备。没有参加过评估的人,难以想象准备起来工作量有多大。
第一,资料收集、检查、分类。
首先,要把材料凑齐。论文论著、项目合同、专利获奖证书、学术报告邀请函、固定人员、研究生、客座人员名单和工作时间、简报论文集、学术活动记录等。找一份容易,一份都不少,要多难有多难。
其次,检查。材料齐了,要一个一个地检查,论文没署实验室名的不能算,项目应到经费、实到经费要统计、各类人员的工作年限要一个一个地核对。评委都是身经百战,火眼金睛,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和矛盾,都可以说成资料不真实。这时候责任可就大了。
再次,要科学归类,记入重大成果。每个实验室要报不多于5项的重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一个大筐,要把出彩的工作都包括进去,并且要有紧密联系,不能让人有拼凑之感,相互之间要均衡,不能有的成果太强、有的明显薄弱。这是一项特别要水平的工作,评估成败好坏很大部分仰仗于此。
第二,环境整治。
虽然评估重点考察科研工作,但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也特别重要。一进实验室,楼道脏兮兮,房间乱糟糟,人员疲沓沓,这样的实验室很难作出像样的成果。
去年,我所参加评估的两个实验室,都进行了粉刷、整理、大扫除,实验室整洁有序,科研环境整体有了较大提升。
第三,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准备评估,靠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秘书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全体动员,分工负责。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承担一部分工作,最后到主任、秘书处汇总。
即使没有具体工作,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找问题,想对策。全体人员都要参与,评估没有旁观者。
总之,准备工作不是万能的,没有准备是万万不能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好,没有过硬的成果也不行;科研工作很优秀,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展示,也会事倍功半。
三、参加评估能带来什么
评估像一个推进器,推动着你,平时想做、没时间做的事情,现在必须做,必须马上做,必须高水平地做。
为什么要参加评估?我所在的实验室是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评完了也没钱,为什么还要参加、还要认真准备?
第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机会。
准备评估,工作量很大,需要相当一部分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放下原来的工作,全力以赴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少会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但评估又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锻炼人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日常的科研工作是一个有益的互补。经过评估的历练,再写项目申请、可行性报告,相对就会轻松多了。
第二,对内加强交流、对外扩大影响的机会。
评估会极大地促进实验室内部的交流。平时虽然都在一个实验室,但相互之间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也不是特别了解。评估时,每个人都会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作高质量的报告,这些都是难得的相互了解、学习的机会。
除此之外,评估打破了原有课题组的界线,相互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协调、配合,经常一起加班加点地修改材料,接触时间明显增多,感情的交流也不断加强。
第三,推进实验室建设的有利契机。
评估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实验室将继续获得国家的资助。被评为优秀的实验室,不仅国家将按最高限度拨付运行经费,一般所在部门、地方、国家基金委等也会给予奖励。
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不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都有少数比较优秀的部门实验室,被推荐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这是对实验室的肯定和认可,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能大大提升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部门实验室要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都要经过若干次评估,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绩后,才能提出申请,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评估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推进实验室建设的有利契机。
(作者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